語文報官微
語文報微店
作者: 錄入:liguojuan 來源: 2023-11-06 15:56:08
覃丹:我給文物當醫生
白大褂、顯微鏡、臺面上的試管和容器,僅憑這些物件,幾乎沒有人想到覃丹的工作是在和文物打交道。
位于重慶市南岸區的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是覃丹的工作地方。而她的工作內容,就是給文物們“望聞問切”“探病因”“開藥方”“動手術”,讓“沉睡”地下千百年以至變得“病懨懨”的文物重新煥發出生機。
出生于1992年的覃丹,是個地道的成都人。覃丹曾一直都想著當一名醫生,或者是從事生物醫學、藥學方面的研究。將要畢業時,班級群里曾出現三峽博物館招聘研究員的啟事,但她根本就沒往心里去。不久后,覃丹很偶然地來到三峽博物館參觀,突然間,她想到了那則招聘信息,抱著試試的心態,覃丹聯系上了招聘負責人。
“我只用兩個多小時就決定了‘改行’。一是興趣使然,對傳統文化充滿了熱愛,二是我的研究方向和文保基地的霉蟲病害研究非常契合,都是與微生物相關的。”根據覃丹的專業研究方向,她被安排進“館藏文物有害生物控制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實驗室”。
博物館工作看起來輕松愜意,但其實充滿了“甘坐十年冷板凳”的艱苦探索。 覃丹每天待在實驗室里,重復著檢查文物,化驗分類霉菌、蟲害的工作,生性活潑的覃丹硬是把枯燥的研究“玩出”了不一樣的花樣。“極細鏈格孢就像一個個小小的雞腿組成;球毛殼菌會長一個子囊殼把自己包起來,周圍會有很多像觸角一樣的菌絲;黃曲霉有點像蒲公英,小時候就是個‘光頭’,像頭發一樣的孢子是一點點長出來的;卡門柏青霉,形態就像多頭玫瑰花一樣。”正是因為每一種霉菌都有獨有的形態,覃丹便把這些霉菌編進“有害生物——霉菌標本數據庫”。這個數據庫,為后續的文物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打下堅實的研究基礎。
相較于傳統的文物保護修復技能,覃丹的工作更多會借助到科技的力量,“科技的介入是在繼承傳統保護方法的基礎上,對文物做更加精細、更加科學、更加精準的保護。”比如ATP生物發光檢測技術,就是覃丹和團隊成員共同研發的,檢測時間從幾天縮短到十幾秒。
“我們的專業涵蓋文物保護學、微生物學、昆蟲學、藥學、化學和植物保護學等多個學科,覆蓋了館藏有害生物研究涉及的各個方面。”覃丹驕傲地說,正是這支高學歷、多學科的團隊,在文物有害生物控制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看著一件件自己參與修復、保護的文物重新展示在大眾面前,這種感覺很奇妙。同時,也只有保護好了每一件文物,才能夠充分利用好它們,讓它們真正活起來。”覃丹決定這輩子就做“文物醫生”了。
解讀:
本領的最大意義,在于學以致用。只有為“用”找準了方向,本領才能真正發揮價值。這個方向一定是國家需要的方向、民族前進的方向。找到這個方向,我們就能從容不迫,游刃有余。覃丹從“治病救人”欣然改為“文物醫生”,正是找準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這個大方向,所以她“坐在冷板凳上”發現了樂趣,在枯燥的研究中“開出了花”,不僅發揮了所學專長,而且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