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將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讀書日”,無論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自那時以來,這個獨樹一幟、墨香洋溢的節日聲譽日隆,一股股清新的讀書之風撲面而來。
于丹:讀書是為了滋養自己
著名學者于丹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談到讀書的功利性時,把現在的閱讀分成有用的閱讀和無用的閱讀。
在于丹看來,所謂有用的閱讀就是為知識的閱讀,為了拿一個文憑,為了在社會職業中提升自己的閱讀。但是,比這更美好的境界是無用的閱讀,就是為生命、為成長的閱讀,它不見得給你一個直接的文憑,不一定給你專業的技能,但是它給你心靈的遼闊,給你幸福感和安全感。
于丹說,文化能改變的是我們面對這一切的態度,是我們自己和世界相遇的方式。 讀書就是干這個的,就是滋養自己。
白巖松:閱讀,讓我沒有變成自己討厭的人
當我拉開80年代的書架,會把哪本書抽出來呢?我印象太深,那是1986年的一個春天,我剛剛走進大學校園半年,來到了北京王府井新華書店,當時王府井新華書店幾乎是所有讀書人的天堂,在那兒我找到一本《朦朧詩選》,當我打開書,撲面而來的是兩句話:“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當我讀到這本書里那么多詩之后,我才從草原上來的年輕人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北京人,從一個中學生變成了一個大學生,從一個中國人變成了開始思考中國各種各樣問題的有責任感的、并且開始擁有自己獨立思維方式的中國人。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走進了《東方時空》。二十多歲的年齡,要成為《東方之子》的節目主持人,我要去與一個又一個資深的東方之子交談。我當然是沒有底氣的,所以要不斷去學,太多的書在幫助我。
其中一套厚厚的書對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唐浩民先生的《曾國藩》。因為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最復雜的人性,那里有讓我尊敬的曾國藩,有讓我氣憤的曾國藩,有在文化上非常大家的曾國藩,也有擺不開、鉆進了牛角尖的曾國藩。在一個人的身上人性竟然如此復雜,讓我對人、對人性開始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到了新世紀這十年,當我翻開老子那五千多字《道德經》的時候,我發現,老祖宗幾乎把今天的什么都寫入了其中。當然最最重要的,有五個字讓我對很多事情豁然開朗——無私為大私。當你真正做到無私的時候,你得到的是最多的,這是與人生有關的。
我覺得我非常感謝閱讀,因為閱讀在我18歲那一年為我的生命種下了那么多可以生根開花的種子,讓我成為了今天的我。更重要的是,讓我的今天不是我18歲所厭倦和討厭的那一個,我覺得這太重要了。
習近平與書的故事
記得我很小的時候,估計也就是五六歲,母親帶我去買書。當時,我母親在中央黨校工作。從中央黨校到西苑的路上,有一家新華書店。我偷懶不想走路,母親就背著我,到那兒買岳飛的小人書。當時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岳飛傳》,一套有很多本,里面有一本是《岳母刺字》;還有一個版本是專門講精忠報國這個故事的,母親都給我買了。買回來之后,她就給我講精忠報國、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說,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親說,是疼,但心里銘記住了。“精忠報國”四個字,我從那個時候一直記到現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標。(引自《人民日報》2016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學情緣》)
“文革”時,我們家搬到中央黨校住。按當時的要求,中央黨校需要把書全集中在科學會堂里,負責裝車的師傅都認識我,他們請我一起搬書。搬書的過程中,我就挑一部分留下來看。那段時間,我天天在那兒翻看“三言”(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編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其中很多警句我都能背下來。(引自《人民日報》2016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學情緣》)
古人如何讀書
1.牛角掛書
《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jiān)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于道,按轡躡其后,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納。”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韉騎牛,在牛角上掛一卷《漢書》,一邊走一邊看書。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看見,慢慢地跟在他后面,問:“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李密認識楊素,從牛背上下來參拜。楊素問他讀的是什么,他回答說:“《項羽傳》。”楊素于是和他交談,覺得很驚奇;丶液髮鹤訔钚姓f:“我看李密的見識風度,不是你們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傾心結交李密 。
后人遂以“書橫牛角”、“角掛經”、“繭栗掛漢書”、“束書牛角”、“書掛(牛)角”、“牛角之懸”來形容勤奮讀書;蛞“掛犢之才”、“牛角書生”來指勤奮學習而才思卓捷的書生。
2.負薪讀書
《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置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
此典一般以“負薪”或“負樵”的形式出現。有時,此典也用來形容未遇時的貧居生活。
3.帶經而鋤
《漢書·公孫弘、卜式、倪寬傳》:“(倪寬)受業孔安國,嘗為弟子都養(為弟子們做飯),時行憑作(有時還要下地干活),帶經而鋤,休息輒誦讀,其精如此。”
此典常以“帶經鋤”的形式出現。形容生活貧苦依然堅持學習的典故。
4.挾策讀書
《莊子·外篇·駢拇第八》:“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
后人便以“挾策”、“挾冊”、“挾策讀書”、“挾策亡羊”、“讀書亡羊”表示專心致志地勤奮讀書。
5.高鳳流麥
《后漢書·逸民傳·高鳳》:“高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為書生,家以農畝為業,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妻嘗之田,曝麥于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鳳方悟之。其后遂為名儒,乃教授業于西唐山中。”
后人于是以“流麥”、“麥流”、“棄麥”、“麥不收”、“中庭麥”、“高鳳”等來形容專心讀書。
名人讀書方法,教你愛上讀書
諸葛亮 |“觀其大略”讀書法
三國諸葛亮深通讀書之道,不僅好學,而且善學,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謀”。
諸葛亮隱居荊州隆中之時,與穎州石廣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師游學。其他三人讀書學習“務于精熟”。諸葛亮讀書卻與諸生不同,他是“獨觀其大略”。他沒有鉆進書堆,死記硬背,而是泛讀大概,擷取精華,掌握其實質。
諸葛亮讀書也沒有到廢寢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他對好友們說:“你們幾位從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問諸葛亮“仕途”如何,諸葛亮“笑而不答”。
后來事實證明,讀書務求“精熟”的石廣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確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讀書務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諸葛亮則成為一代賢相。
顧炎武 |“三讀”讀書法
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很會讀書,也很講究讀書方法。他的“三讀”讀書法即“復讀法”、“抄讀法”、“游戲法”。他給自己規定:每年春秋兩季,分別復習冬夏兩季所讀的書,即半年讀書,半年復習,把閱讀和復習交叉進行,有效地增強了記憶力。在每次復習時,他面前放一本書,請別人也朗讀同樣一本書,他邊聽邊默記。如果發現自己默記的同朗讀的有出入,馬上查書,立即糾正,再復讀幾遍。顧炎武讀書總是要動手抄錄的,這種學習時既動口,又動手、動腦的學習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讀書效率。
老舍|“印象”讀書法
老舍說:“我讀書似乎只要求一點靈感。'印象甚佳’便是好書,我沒功夫去細細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時候并不是全書的,而是書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為這一段使我對全書有了好感;其實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壞了全體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歡兩天的,我就感謝不盡。”
魯迅|“跳讀”法
魯迅先生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那個地方,那么無論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于是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這種方法是對陶淵明的“不求甚解”讀書方法的進一步發揮。它的好處是可以由此節省時間,提高閱讀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體理解和最重要的內容上。
巴金|記憶法
巴金先生的讀書方法十分奇特,因為他是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進行的。巴金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志兩點鐘來量體溫。我坐著,一動也不動,但并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這種方法的好處是溫故知新,能夠不斷地從已讀過的書中吸取精神力量。
錢鐘書|筆記讀書法
被譽為當代“文化昆侖”的錢鐘書先生,其知識之淵博、古文功底之深厚、著述中引用之廣博,令人嘆為觀止。常人所不知的是,錢鐘書的博學,不僅與他的天才有關,更與他的勤奮有關。據錢鐘書夫人楊絳回憶,錢鐘書做筆記的習慣是在牛津大學圖書館讀書時養成的,歷時十余年的時間。
看了這么多讀書的方法,您有沒有躍躍欲試的感覺。小編想說的是讀書帶來的改變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潛移默化,深入骨髓的,記住的變成了知識,忘記的成為了你的氣質。讓我們多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