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報官微
語文報微店
作者:李玉坤 錄入:ql 來源:新京報 2018-11-22 16:20:19
《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草案三次審議稿)》增加了“非遺進社區”的規定。
非遺條例草案第四十六條提出,“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支持社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社區建設,打造社區特色文化。”
記者了解到,北京還擬將非遺納入教育教學活動。
條例草案提到,“本市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按照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相關教育教學活動。北京市鼓勵和支持代表性傳承人、項目保護單位和專家參與學校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教育和實踐活動。”
鼓勵將保護本地區的項目納入村規民約
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許傳璽解釋,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非遺源于人民大眾的生活實踐,廣泛動員公眾參與,增強公眾關注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情,才能確保非遺可持續發展,建議根據北京“非遺進社區”的實踐經驗,將非遺融入社區文化建設。市人大法制委員會經調研,建議增加支持基層組織開展非遺保護的規定。
非遺條例草案還提到,區、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相關文化產品、服務納入基層綜合文化中心(室)服務項目目錄,鼓勵有條件的基層綜合文化中心(室)通過提供展示設施、設立工作室、組織活動、建立合作平臺等方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展示、交流等提供條件。
同時,非遺條例草案鼓勵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項目保護單位在社區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交流等活動;鼓勵將保護本地區的代表性項目納入居民公約、自治章程、村規民約。
推動非遺項目開展校企合作的合理利用
草案進一步規定支持非遺合理利用和發展的措施,應推動非遺項目保護單位、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產學研融合和校企合作,同時進一步發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非遺保護。
草案第四十七條提出,“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科技、文化創意、健康等產業融合發展的合作平臺,推動項目保護單位、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產學研融合和校企合作,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合理利用和發展。”
草案提到,非遺保護應當堅持本真性,尊重歷史原貌;同時,也必須適應時代要求和生產生活需要的變化,融入現代生產生活。此外,草案要求有關部門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消費促進機制,通過補貼消費等方式,引導消費者購買、體驗相關產品和服務。
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與非遺保護
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許傳璽表示,有常委會組成人員、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應當進一步發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非遺保護。
記者了解到,這在草案第四十九條中已經有所體現:增加支持社會參與的指引性規定,北京鼓勵公民、法人和自他組織通過舉辦活動、項目資助等方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合理利用和發展。
此外,草案還提到,對上述社會資金投入非遺的保護參與的行為,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將以采取購買服務、提供信息、政策培訓等方式予以支持。
有常委會組成人員、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建議采取政府設立基金的方式,引導社會資金投入非遺保護。許傳璽表示,目前北京已設立“北京工藝美術發展基金”等非遺保護相關基金。但運行效果仍待檢驗,所以暫時不對此類項目在法規中作出相關規定。
■ 草案三次審議稿摘錄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審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政策及工作規劃;審核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協調處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中的重大事項。
●市、區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門應當將符合條件的老字號企業的傳統技藝建議列入本級代表性項目名錄;支持老字號企業挖掘傳統技藝的文化內涵,開發北京特色產品和服務。(記者 李玉坤 實習生 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