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報官微
語文報微店
作者: 錄入:cqq 來源: 2023-10-24 14:16:43
主題理解
人文情懷可以理解為把“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作為自己的情感取向和胸懷抱負,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的各種精神文化的高度珍視,對人類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滿愛與感動的社會,每天都會有很多體現人文情懷的事件發生,但不和諧的因素也同時存在,如有人鄙視崇高、嘲笑真誠、放逐良知、逐取利益、不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等。因此要想社會閃現出更多人性的光芒,必須加強人文情懷的培養。
作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之中“人文底蘊”素養的第二個要點, “人文情懷”要求學生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能關切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等。人文情懷主題也是高考作文命題關注的焦點之一。2020年新高考Ⅰ卷的“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系”展現了社會互相關愛,團結抗擊疫情的努力;2022年天津卷的“煙火氣”更是直接聚焦在和諧生活上,傳達了以人為本、愛家愛國的精神。
百搭金句
1.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人而不好善,禍雖未至,福其遠矣。 ——曾子
2.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
3.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戰國策》 4.內不愧心,外不負俗。交不為利,仕不謀祿。鑒乎古今,滌情蕩欲。 夫如是, 呂梁可以游,湯谷可以浴。方將觀大鵬于南溟,又何憂于人間之委曲! ——嵇康
5.古之學者得一善言以附其身,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以悅人。 ——《太平御覽》 6.如果你對生命有深情,一切看起來不存在的東西,都會變成你在意和珍惜的部分。在這個世界上,當你對許多事物懷抱著很大的深情時,一切看起來無情的東西,都會變得有情。 ——蔣勛
7.我總以為,有過雨果的博愛、蕭伯納的智慧,羅曼·羅蘭又把什么是美說得那么清楚,人無論如何也不應該再是愚昧的了。 ——王小波
8.心地的溫情,是大自然把眼淚給予人類的同時贈予人類的禮物。——[古羅馬]尤維納爾
9. 慈悲不是出于勉強,它是像甘霖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于施與的人。 ——[英]莎士比亞
10.人們將永遠賴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嚴。——[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素材快遞
1. 陸鴻:想證明殘疾人不是不行
“殘疾人找工作不容易,我希望能給他們提供一個崗位,讓他們把自己的光給發亮。”2年《感動中國》獲獎人物陸鴻說道。
2017年,在蘇州市吳江區殘聯的幫助下,身體殘疾的陸鴻開了一家相冊工廠,并吸納殘就業。短短幾年時間,他的相冊工廠從家庭作坊,發展成正式企業。陸鴻的工廠里共有多名員工,其中30多名是殘疾人。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間,陸鴻的工廠一度停工,但獨守空廠的他仍堅持給工人們發工后來,陸鴻購置了近500萬元的機器設備,在員工們不能來上班、人手緊張的情況下,機器保證了工廠的正常生產。陸鴻還帶領員工們做自媒體、開網店。
在陸鴻的帶領下,工廠2021年的營業額約1000萬元;2022年營業額近1400萬元,比疫有翻了整整一倍。如今,陸鴻的工廠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殘疾人扶貧創業基地。
陸鴻被選為《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之一。《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他的頒獎辭是:一生遲疑,從不行動;而你從不抱怨,只想扼住命運的喉嚨。能吃苦,肯奮斗,有擔似一葉扁舟在激湍中逆流而上,如一株小樹在萬木前迎來春光。在陰霾中,你的笑容給們帶來力量。
素材解讀
角度1:捍衛殘疾人尊嚴,凸顯人文關懷。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都不應用樣眼光”看待殘疾人,應對他們予以尊重。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在就學、就業等方面,殘疾人和健全人應做到“一視同仁”,努力消除各種有形無形的歧視,讓人人都能公平地活與工作。我們為殘疾人創造什么樣的社會環境,社會就將收獲什么樣的精神饋贈。
角度2:人生貴自強,折翼也要飛翔。憑著自強不息、永不服輸的精神,陸鴻不但改變自己的命運,還為不少殘疾人提供了就業崗位和展現自我價值的舞臺。在陸鴻眼里,殘疾是一場人生考驗,他用自強書寫了一份高分答卷。 “我以前經常會問,別人為什么笑我?在我常常問自己,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所以,我想跟所有的殘疾人說,多問問自己為什人生貴自強!”
2.鄧小嵐:耕耘18載,歌聲飛出太行山
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44位來自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馬蘭村的孩子,用天籟清演唱了希臘語奧林匹克會歌《奧林匹克頌》。這群在鳥巢體育場內唱響世界的孩子們背,是18年來風雨無阻地往返于北京和馬蘭村的音樂教育志愿者老人鄧小嵐。
鄧小嵐給馬蘭村帶來的不僅是歌聲。在她多年的奔忙下,社會各界對馬蘭村的關注越來
越多,在阜平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樁樁惠農扶貧政策得以落實,馬蘭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馬蘭村已經有了三張響亮的名片——生態馬蘭、紅色馬蘭、音樂馬蘭。
鄧小嵐被選為《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之一。 《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她的頒獎辭是: “你把自己留給一座小小山村,你把山村的孩子們送上最絢麗的舞臺。你在這里出生,也在這里離開。山花爛漫,楊柳依依,為什么孩子的歌聲如此動人?因為你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素材解讀
角度1:心中有情懷,行事有擔當。在鄧小嵐的精心培育下,馬蘭村的孩子們像春天的花朵驚艷綻放,他們從最初的“一首歌也不會唱”,到在北京舉辦音樂會,并登上河北衛視春晚、北京衛視春晚等多個舞臺。美妙動聽的歌聲,從小小的馬蘭村飄蕩到廣闊無垠的外面世界。她讓我們看到了什么叫情懷和擔當,啟示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生命浪費于無知和平庸的生活中,活著就要出力發聲,用生命的光芒照亮更多的人。
角度2:初心如磐,使命如炬。正是對馬蘭村鄉親的感念、對生養之地的初心,激勵著鄧小嵐攻克了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險阻,她用音樂啟迪心靈,幫馬蘭村的孩子們樹立信心,“讓孩子們的童年變成彩色的”,詮釋著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赤子之心。
角度3:無私奉獻,愛在人間。面對電視機前億萬的觀眾,鄧小嵐曾飽含深情地表達心聲:“總有人問我,是什么力量支持你,這樣長時間地在山村里教孩子們音樂?我想借用詩人艾青的一句詩來回答:‘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鄧小嵐用質樸純靜的品格和無私奉獻的情懷,譜寫了一首悠揚動聽的大愛之歌。
3. 施一公執掌西湖大學
中科院院士、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辭去了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他表示,這是為了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正在籌建中的西湖大學,“腳踏兩只船”也不符合他一貫的做事風格。
西湖大學將于2018年正式成立,定位為“小而精、高起點和研究型、有限學科:聚焦科學技術”。施一公認為中國的大學教育是存在問題的,比如他所在的清華大學,學生從入學開始,就要接受“就業引導教育”。施一公稱,清華70%至80%的高考狀元去哪兒了?去了經濟管理學院。連他最好的學生、最想培養的學生都告訴他,未來想去金融公司工作。施一公希望可以實現他回國的初衷:“我回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育心,做科研是育人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希望自己可以培養出一批胸懷大志而又腳踏實地的人才。”
素材解讀
1.敢于脫軌,自由獨立的人格。施一公讓我們依稀看見民國老一代知識分子“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風骨。說真話,做真人,不懦弱,不盲從,實在可貴。
2.敢于變革,開拓進取的精神。當一個國家的大學精英都只談利益不談理想,只談就業不思創造,當所有人對這一切習以為常,麻木漠視深陷其中,施一公此舉不啻平地驚雷。施一公敢于打破沉疴,積極開拓進取,是膽識,更是勇氣。
3.敢于擔當,心系教育的情懷。施一公回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育人,希望培養一批胸懷大志又腳踏實地的人才。研究型大學從來不以就業為導向,這里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是培養國家棟梁的地方。
4.發展是消除國人離愁別緒的根本
“爸爸你在城里打工,一天賺多少錢?”“大概200多塊吧。”“這是我所有的壓歲錢,一共213塊5毛錢,全部給你。爸爸,你再陪我一天好不好?”父親瞬間淚如雨下。2022年春節期間在網絡流傳的這個故事,引起網民共鳴。網友們表示:“這是人世間最溫情的‘工資!孩子不要紅包、新衣服和玩具,用所有的積蓄‘雇父親多陪自己一天。”實際上,這樣的故事在年后的中國大地上,每天都在上演。
從根本上來說,只有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國家的富強,才能消除目前這一代國人身上的離愁別緒。一方面,很多中青年農民工通過之前在城市務工數年的積累,同時也借國家和地方政府各項政策的出臺,在城市買了房子、有了戶口,開始把自己的父母和子女接到城市生活,成為了“新市民”。而另一方面,隨著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鄉村旅游、生態農業等的發展勢頭迅猛,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人員開始返鄉就業、創業,成為了大家眼里的“新農民”,他們同樣也不用再忍受和父母、子女的離別之苦。以農民工輸出大省四川為例,2022年新增返鄉創業農民工5.24萬人,新增返鄉創辦企業1.7萬個,實現總產值115.8億元,吸納就業21.2萬人。
素材解讀
任何人都有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告別的時刻,所以離愁別緒并不是農民工的專屬,但是在現實語境下,確實放大了進城務工人員和父母、子女告別時那種情感上的折磨,因為一個白領外出出差時和家人的分別是短暫的,但是農民工和家人的分別,卻往往是以年為單位來計算的。好在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未來的中國,離愁將不再漫長。
精彩語段
1.讓人文之光照亮未來
人文浸潤科技,科技傳播人文。科學與人文歷來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共同構筑起人類文明的大廈。做新時代的追夢人,要有對科學精神的追求與崇尚,也要有人文情懷的涵養與修為。
讓人文之光照亮民族復興之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除了經濟、 軍事、科技等方面的硬實力,也離不開以國家凝聚力、民族創造力、文化感召力等為重要內容的軟實力。一個國家的發展,不能讓民族精神、國民素質缺位,而應興民族之人文、啟民眾之精神。
讓人文之光照亮社會進步之路。一部人類文明史,一方面記述著科學技術創造的無數奇跡,另一方面也烙印著人文社會科學不斷演進的足跡。從“諸子百家”到 “二十五史”,人文之光燭照中華民族數千年,今天依舊給我們溫暖和力量。 “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說過,“一個理性的時代會在人類的進步發展中產生。在這個時代中,不僅是存在決定意識,而且人類的高尚思想追求將影響世界。”建設一個如晨曦般澄明、如日升般進步的社會,如果缺乏精神的滋養和引領,社會文明將失去自己的內核和靈魂。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人文教育,培養人文精神,塑造民族品格,將直接影響社會進步的水平和文明的程度。
認文之光照亮公眾生活之路。古人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不但可以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而且通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可以帶來認知社會的新視新境界。培養人文情懷,不僅僅要讀文史哲,更要培養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對真限索和敬畏,對信仰的執著和堅定。新時代需要造就知識豐富、情操高尚、意志堅定、保厚、人格健全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而不是只有物質生活、缺乏精神生活的“單面人”。文精神照進現實,并照亮每個人的心靈世界,這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兼濟天下的“人類情懷”
人類情懷,基礎在人民情感。中國兼濟天下的人類情懷,體現在對世界人民的一種樸素止。當埃博拉疫情肆虐西非,堅守到底的中國醫療隊彰顯出中國人民同非洲人民站在一患難與共的決心;當亞丁灣海域海盜出沒,中國海軍護航編隊挺身而出,10年護航讓危險海域”重新成為“黃金航道”;當也門緊張局勢持續升級,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在執行中國公民任務的同時,還協助羅馬尼亞、印度、埃及等國的僑民平安撤離……一次次挺出,見證中國人民對世界人民的大愛。“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以來飽經風雨滄桑的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滿懷渴望,同時也尊重并支持各國人民追求幸活的權利。
人類情懷,根本在勇毅擔當。中國兼濟天下的人類情懷,體現在對世界和平發展的責任讓。世界銀行報告顯示,“一帶一路”倡議可加快數十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與減貧,全面實施可使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既“各美其美”又“美美與共”,既“授人以又“授人以漁”,中國不搞成果獨享,追求的是“百花齊放春滿園”,歡迎各國人民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人類情懷,說到底是以世界和平與發展為己任,積極為人類進步增添正能量,為世界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作貢獻。
微信掃碼,添加老師微信
領全部《滿分作文素材》